来源:视觉中国

现象:部分银行理财开启“强退”模式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近期有银行开启了未到期“老”理财产品的强退模式。结合金融界等媒体的报道,我们判断文章所指的产品很可能是工商银行的“安享长盈”系列理财产品,该系列产品针对财富客户发售,风险等级均为PR3级,2018年发行,预期收益率在5.5%~6.1%之间,远高于同期发行的普通理财产品。在这一系列中,近期提前终止的产品名称为——2018-8期“安享长盈”工银财富客户专属理财产品1829天,该产品2018年3月发行,期限长达5年,原到期时间为2023年3月8日,但工商银行发布了提前终止公告,产品到期日提前到2020年7月29日。根据金融界等媒体的报道,银行给出的说法是,由于产品不符合资管新规要求,为了推进理财产品转型进展,银行需要提前清退一批不合规产品。

银行单方面提前终止理财产品的做法,看似是一项并不平等的“霸王条款”,但是从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中的条款规定来看,绝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都规定银行有权提前终止。以工行为例,其产品说明书中就明确表示:“为保护客户利益,工商银行可根据市场变化情况提前终止本产品。除本说明书第七条约定的可提前赎回的情形外,客户不得提前终止本产品。”因此,从合同约定来看,银行由于法律法规或政策变化导致的提前终止理财产品是合规的。但对于投资者而言,在收益上可能会有一定损失。

无独有偶,中新经纬8月27日报道,又有一家银行拟清退智能存款——部分亿联银行的储户收到银行发来的调研通知,称正在对靠档计息的智能存款产品进行调研,拟在年底前对此类产品进行清退,具体涉及产品包括增亿存、利添利等,但是拟定的清退方案遭到储户质疑。

如果上述报道为真,工行、亿联两家银行同时在近期决定或者考虑提前终止部分理财业务,显然不是巧合。借此契机,我们将对这一现象的驱动因素、具体影响以及未来发展做出分析。

原因:监管和收益的双重压力

1.从历史案例找共性

实际上,银行强制提前赎回部分理财产品并非第一次出现,早在2019年其实就有部分股份行和大行提前终止了部分产品和业务。2019年11月,光大银行在其官网发布公告称,该行将于2019年11月30日起停止“活期宝”理财服务,“活期宝”余额将转回至投资者的签约卡内。同月,交通银行在官网上发布《关于停止办理沃德薪金定投组合产品的公告》称,为落实监管要求,将于2019年11月20日起停止办理沃德薪金定投组合产品,并提前终止沃德薪金定投组合产品协议。今年5月20日,北京农商行在官网发布公告称,根据资管新规及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要求,该行将于2020年5月20日提前终止“北京农商行‘金凤凰理财’稳健富荣金色时光天添鑫悦享人民币理财产品”。

由于产品下架后,官方也不再继续公开相关产品信息,经过搜索可得的网络信息,我们整理了部分产品的相关资料,具体如下表:

对比上述资料以及阅读官网的公告,我们发现基本上官方公告显示的终止原因均为“为符合资管新规要求”。以“沃德薪金”为例,由于产品属于保本类型——不符合资管新规要求,为了推进理财产品净值转型进展,银行需要提前清退一批不合规产品。除此以外,我们注意到工商银行和亿联银行相关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均在5%以上,对比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安享长盈作为一款预期收益型产品,显然高出了合理水平的。综合以上要素,我们分析此次开启“强退”模式背后的驱动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点。

2.受资管新规要求压降违规存量理财

2018年4月,央行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即资管新规。其中明确要求,银行理财打破刚性兑付,破除多层嵌套与禁止资金池模式,实现净值化转型,保本型等违规理财产品必须退出。

在监管要求下,银行理财整改步入正轨,速度不断加快,但依然任重道远。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王景武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曾表示:2018年末,银行理财的整理净值化比例为27%,比2018年年初大幅提高15个百分点。由此,预计2017年末净值化比例为12%。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福林7月7日在中国资产管理业务监管研究报告线上发布会上也表示:截至目前,资管行业整体规模在百万亿元以上,理财产品结构已发生了重要变化,净值型产品余额占比已由新规前的15%大幅提高到了50%左右。配合《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可以看出银行理财整改不断加快,但即使如今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一年,改革依然任重道远。

压降违规理财产品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发行新产品承接、二级市场出售、非标转标、部分回表等。我们仅通过理财发行情况便可以看出,银行早已经积极按监管要求采取多种手段逐步减少保本理财规模:一方面,保本理财的发行占比不断减少,从最初的30.3%降到9.6%;另一方面,整体的理财发行期限也在缩短,6个月以上理财的占比从高峰时的29.8%降至19.4%,这是为了之后能够顺利在过渡期内自然到期做准备。然而,由于部分老产品受投资者接受度、监管审核等因素影响,难以发行新产品承接;非标转标的路径根据近期发布的《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规则》来看,多数转标渠道已被排除;回表的方式也会受到如资本约束、MPA指标约束、商业银行法等的约束。所以,提前清退一批不合规产品,也成为了推进理财产品转型进展不得不进行的一步。

3.避免成本收益倒挂对利润冲击

除了监管角度的原因,站在经营的角度,压降不合规产品有助于避免成本收益倒挂对利润冲击。传统银行理财产品默认了“刚性兑付”规则,预期收益率实际上也成为银行的负债成本,而银行通过操作投资这笔资金最终取得超过预期收益率的“利差”部分,才是属于银行的利润空间。但如果投资或市场环境不及预期,由于银行向投资者承诺在合同存续期间兑偿完整本金和预期收益,因此当面临利率风险管理上的巨大敞口,银行有动力行使在产品合同中保留的提前终止权。

通过观察不难发现,最近媒体报道提到的工商银行和亿联银行的产品,都有着明显高于当前市场平均水平的预期收益率,在刚兑预期下,会极大的压缩了银行的利润空间,甚至导致成本与收益倒挂。比如工行发行的这款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高达6.1%,期限长达5年,近两年市场利率大幅走低,我们对比国有大行一年期银行理财收益率水平3.1%,相差了3个百分点,按照该理财的产品说明中的预期募集规模20亿元来看,相当于银行每年需要为该产品承担6000万元的损失。如果未来较长时间内利率继续下降,银行损失还将继续扩大,站在银行的角度,银行有动力提前终止相关产品。

而银行理财收益之所以走低,也和当前市场环境有关。银行理财主要投资债券,策略分为票息策略(即将债券自发行持有至到期)和交易策略(即买卖债券赚取价差)。今年初债券发行利率普遍较低,对于采取票息策略的产品,如果后续资金利率上升,这批资产可能拉低产品整体的收益水平,叠加前期配置的高收益资产逐步到期,存量高收益资产越来越少,增量资产的收益又较低,导致继续维持以往的高报价面临一定压力。而对于采用交易策略的理财投资经理而言,5月之后债券市场的利率波动更是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作为代表债券市场价格的指标,中债综合全价指数自5月之后连续下跌,债券交易策略的盈利能力明显减弱。

影响:转型阵痛伴随机遇和前景

过去银行发行的都是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处于刚性兑付时期,预期的收益率最终基本都能拿到。如今若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将资金赎回再去买新产品,考虑到当前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要远低于之前的收益率,将可能导致预期收益落空,甚至会造成损失;对于银行来说,除了要短期内偿付大量本金,提前赎回也会对自身的形象造成一定损害,甚至面临部分客户的永久性流失。从长远来看,虽然产品的“强退”和其背后理财净值转型给双方都造成了一定的打击,但是这一变化也伴随着新的机遇,为我国资管市场的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前景。

1.银行:理财加速净值转型

打破刚兑后,银行理财失去了吸引客户的一大亮点,同时在净值化转型过程中,还将迎来基金、券商资管等有力竞争者。银行继续依靠资产端存量高收益资产和信用下沉、加杠杆等策略的支撑难以长久发展,激烈的竞争环境对银行的渠道销售能力、客户服务能力、资产配置能力以及投资研究能力等理财服务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专业化要求,可以预见未来银行理财净值转型的进程将加速,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产品研究。银行拥有庞大的个人客户群体,客户多样性对产品的多样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已经有许多银行开始通过平台搜集客户信息与理财需求,构建客户画像,进行产品创新设计。同时,持续追踪监控客户需求,及时更新服务内容,推进理财的多元化与迭代。其二是投资研究。近年来固收类资产收益率走低,优质资产荒。权益资产性价比有所抬升。但是银行擅长和传统的资产配置都是固收为主,在权益类投资方面相较于基金公司与证券公司有较大差距,对于大类资产的配置和择时也相对更缺少知识和经验。为维持自身比较优势,打造特色理财服务,银行应扬长补短,形成“固收为主,权益为辅”的投研战略。理财产品发行以固定收益类为主,适应目前客户的风险偏好情况;同时发展权益类以及衍生品类产品,举例来说,近期银行成立多只FOF类理财产品,可有效弥补银行理财投资能力短板,扩大资产管理承接能力。预计未来资管行业将走上差异化发展道路,满足各类投资者的需求。其三是营销渠道。银行网点机构的广泛分布是银行特有的优势,配合互联网时代背景,银行已经大力布局网上银行等线上营销渠道,预计银行理财业务中的产品介绍、咨询以及办理等流程更多将会在线上完成。一方面依托线下服务将客户向线上转化;另一方面,打通线上线下通道,推进金融服务便捷提效。

2.投资者:改变以往思维,配置需求可能部分流向基金

若银行理财被强制赎回,意味着原本锁定在产品中的理财资金再次变现。而当银行理财投资者们坐享预期利息的计划被提前打断时,新的投资配置需求也随之产生。然而新的需求如何满足——告别了刚性兑付的传统理财,面对净值化的新产品,投资者也将改变以往的“储户思维”。随着预期收益型产品减少,投资者会提高风险意识,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养成自负盈亏的心理准备,逐步接受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根据自身的风险接受程度,选择相匹配的投资理财。

但是目前投资者的接受度仍有待提高,可以说,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供给端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缺口,我们认为对于公募基金是一个重要机会。特别是考虑到近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逐步减少的同时,基金存量规模却明显攀升。这一方面是因为公募机构在净值化产品线上有着更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也归功于公募机构更强大的投研基因和策略组合能力。

而在各类型公募基金中,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型基金可能更具有吸引力。因为原先选择银行理财的众多投资者本身风险偏好不高,更追求保本基础上的稳健收益,而债基和货基相对风险较低,更可以满足上述诉求,这也成为今年诸多公募机构重兵布局“固收+”的根源所在,越来越多的资管机构更注重对稳健产品管理人的培养。

展望:预计“强退”难以大规模操作,但违规理财逐步出清成定局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说理财产品的强制赎回对于银行和投资者来说都是转型期所面临的不小的挑战,那么类似的事件还会持续发生吗?银行目前正在根据新规要求,加速缩减存量理财产品规模,因此理财产品提前“强退”有可能还会发生,但我们认为这不会成为普遍现象。

首先,资管新规过渡期延期一年,稳定了金融机构的预期。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底,银行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消化存量老资产,并且给予金融机构更多时间培育长期的资金来源,提高发行新产品承接老资产的能力。其次,以往发行的理财产品大部分都是中短期的,银行可以等待其自行到期。对于1年期以内以及在过渡期结束前可以顺利推出的产品,除非收益倒挂情况严重,否则银行没必要牺牲在投资者心中的形象来提前终止协议;最后,大量的提前赎回会给银行在短期内带来较为沉重的本息偿还负担,不利于银行现金流的稳定。

虽然理财“强退”预计不会成为普遍现象,但是在产品转型期,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老产品到期之后退出,违规存量理财逐步出清已成定局。按照资管新规的要求,这类理财产品将在2021年底前退出市场,净值型理财产品成为银行理财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