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之前,9月30日,两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获批筹建,分别为四川唯品富邦消费金融和江苏苏银凯基消费金融。

开甲财经注意到,唯品富邦消费金融由唯品会和富邦华一银行(持股25%)联合发起,而苏银凯基消费金融由江苏银行(50.1%)和凯基银行(持股33.4%)。公开资料显示,富邦华一银行为海峡两岸共同出资组建的商业银行,但富邦金控(台湾企业)持股80%,而凯基银行为台湾本土商业银行。

在唯品富邦消费金融和苏银凯基消费金融之前,已获批开业的厦门金美信消费金融和北京阳光消费金融同样获得台资入股。其中,台资中国信托商业银行持有金美信消金34%的股份,台资王道银行持有北京阳光消金20%的股份。

此外,2019年5月,多家媒体报道,美的集团正与台资永丰银行等机构洽谈合作,拟成立消费金融公司,美的可能是大股东。这也意味着,如果美的消费金融获批,获得台资入股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将达到5家。

与金美信消金、北京阳光消金、苏银凯基消金不同,唯品富邦消金的大股东大概率并非商业银行,而是品牌特卖平台唯品会。

事实上,唯品会自2013年起曾全面布局金融业务,但在2019年,唯品金融遭遇滑铁卢。拿到消费金融牌照之后,唯品金融能否乘风破浪?

开甲财经注意到,唯品会曾试图借助电商平台打造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先后推出五大产品:消费信贷“唯品花”、供应商贷款产品“唯易贷”、理财产品“唯品保”、保险代销“唯多利”、个人征信产品“唯品信用分”。

2013年8月,唯品会在上海成立上海品众商业保理有限公司;同年11月起,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在平台上为供应商提供融资服务。

2014年2月和2015年2月,唯品会先后在广州和上海成立广州唯品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上海唯品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2015年,唯品金融正式布局消费金融领域,消费金融产品“唯品花”正式对外上线;同年,唯品会正式成立互联网金融事业部。

2016年9月,唯品会全资收购浙江贝付科技有限公司,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开始开展支付业务。同年12月,浙江贝付科技有限公司更名为浙江唯品会支付服务有限公司。

此外,2015年11月和2016年4月,唯品会还相继成立了上海品讯企业征信和广州品讯征信公司。或许受个人征信牌照难产、无缘企业征信备案,今年2月份,唯品会已将旗下两家征信公司注销。

2017年5月16日,唯品会实施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分拆,形成由电商、金融和物流三大版块组成的战略矩阵。

遗憾的是,到2019年底唯品金融已沦为“鸡肋”业务。2019年“双11”前夕,网友爆料唯品会大面积停用“唯品花”。2019年6月,唯品金融暂停开通理财账户,旗下“唯品利”“唯品宝”等理财产品均无法购买。

唯品会2019年年报显示,全年营收为929.9亿元,同比增长10%;金融业务收入约3亿元,营收占比为4.6%。根据唯品会此前财报数据,2016-2018年,“唯品花”客户消费信贷余额(不包括对供应商发放的贷款)分别为33亿元、47亿元、57亿元。

2019年末,唯品会消费信贷余额降至13亿元,同比下降77.19%。唯品会在2020年财报会议中也表示,唯品花消费金融业务将会逐步转型为助贷模式,通过为用户介绍贷款平台获取佣金的方式盈利。

唯品金融在走下坡路的同时,唯品电商也相继被拼多多、苏宁易购赶超。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最新发布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B2C网络零售市场(包括开放平台式与自营销售式,不含品牌电商),天猫依然稳居首位,在移动购物市场中的份额占比为57.7%;京东移动端市场份额增长较多,凭25.4%紧随其后;唯品会的市场份额从2015年的3.2%上升至3.7%。

到2019年,中国B2C网络零售市场三巨头变成天猫、京东、拼多多。根据《2019年度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若以年活跃用户数衡量平台规模,拼多多已超过京东,直逼阿里。但无论从营收还是净利润指标看,阿里与京东均领先于拼多多。

总体来看,零售电商依然是巨头的舞台,天猫、京东地位依旧领先,GMV达万亿级,拼多多异军突起,GMV突破也突破万亿;苏宁易购、唯品会,GMV为千亿级;云集、蘑菇街GMV为百亿级。

在此之前,易观千帆2020年8月移动电商APP活跃人数排名显示,唯品会以5514.3万人排在第7位,排在其前面的分别是手机淘宝(76149.7万)、拼多多(51854.1万)、京东(29279.7万)、小红书(15526.5万)、苏宁易购(10122.8万)、闲鱼(10043.8万)。